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砚山县干河乡始终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依托良好的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引进长泰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近2000亩,年产蔬菜2200余吨,常年解决务工人员近200人,每年促进群众增收500余万元。
务工挣钱又顾家 一举多得样样有
初冬时节,长泰兴蔬菜基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100多名务工群众正忙着割菜、间苗、除草,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图景尽收眼底。
干河乡卡吉行政村龙溪上寨的务工群众王绍会告诉记者,2016年她们家将自家3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就在合作社里从事割菜工作,一年下来,不仅获得2000多元的租金,还有4、5万的劳务收入。
“这是我10月份的工资,领到了4396.23元,比上个月工资少挣了一百多,我的工资属于中间档,有的手脚快可以挣到5、6千元一个月,少的也可以挣到3000多块钱。”王绍会高兴地打开手机里的工资信息向记者介绍,对于55岁的她来说,在家门口一个月能挣到4000多块钱的工资相当的满足。
家住干河乡干河行政村洗马塘村的王金猛夫妻俩都是90后,两人在蔬菜合作社里负责蔬菜运送,他们每个月能领到8000多块钱的工资。“在家门口就业既可照顾老人,还能看管小孩,这样挺好的,比外出务工好多了 。”王金猛笑眯眯地说道。
“可以一边抓收入,一边照顾家,有活干、有钱赚、不操心、不发愁。”是大伙最爱讲的一句话。
“大家都是从每天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6点,公司提供午饭,每天基本上都有100多人,这段时间主要是间苗、收菜,一般早上间苗,下午收菜,工资是多劳多得,按月结算。想来就来做,家里有事可以不来,非常灵活。”长泰兴蔬菜基地管理人员王丰景向记者介绍道。
产业发展家门口 中老年人变身“上班族”
据了解,农村群众一般年龄到50岁,年纪大,能做的越来越少,外出务工就越来越难了。2016年,砚山县干河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长泰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卡吉行政村发展蔬菜种植。合作社从龙溪上下寨、沙都卡寨、茨菇、卡吉等400余户农户中流转了近2000亩土地,先后投资1300余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种植芥蓝、菜心、青菜等蔬菜,实现了全年不间断蔬菜生产、冷藏,外销一体化运作的蔬菜产业链。目前,合作社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2000亩,平均每天为当地提供15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支付当地群众地租150余万元,支付当地工人工资350多万元,当地群众增收500余万元,为脱贫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自长泰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以来,当地中老年人像城里的“上班族”一样按时上下班,按照各自的分工劳作,加班还有加班工资,多劳多得。
“我们开始召集工人时,给他们5天的时间进行学习,这5天里照样发工钱,每天70块钱,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人来参与种植蔬菜,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现在每天提高了10块钱的工资,大家越来越有干劲了。”砚山县长泰兴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刚向记者介绍道。
“产业发展到了家门口,大家打工不用往外走,务工挣钱又顾家,一举多得样样有。”吴刚说,现在每天在基地里打工的群众有100人左右,栽种和采摘时还经常加班,算下来一个月工资4000元左右。
“以前哪家有红白喜事,我们老年人还愁没钱挂礼,要现去卖袋大米作礼钱,现在有工资了。”王绍会开心地说。
蔬菜畅销国内外 供不应求
“我们的蔬菜属于高原特色农业产品,昨天刚发往上海一车菜,很受欢迎,平时都销往深圳、广东、福州、温州,有固定买家,就是菜供应不上。除了销往内地,还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吴刚向记者介绍道。
为确保蔬菜种得好、卖得好、货源足,让蔬菜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广大群众,干河乡积极谋划,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促进蔬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
“我们卡吉村计划种植蔬菜3000亩左右,目前下半部分村寨的土地有人过来租地了,以后我们本地的群众,老人、不能外出的、带孩子的,都能在家门口干活了,群众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富裕了。”砚山县干河乡卡吉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普成贵规划着美好蓝图。
(记者:吕静 实习生:李林 通讯员:骆礼龙)
(编辑:董飞 排版:李法楠 审核: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