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阿猛镇:低效“水涝地”变身高产“致富田”

发布时间:2023-02-16 09:55:52  

文网讯  眼下,砚山县阿猛镇种植的千亩蔬菜迎来了丰收。平整连片的菜地里,嫩绿的水培芹菜长势喜人,劳作的工人星星点点,一片繁忙景象。

“我们蔬菜基地种植了500亩水培蔬菜,有西洋菜和水芹菜两个品种。每年可以种四茬,平均亩产3000公斤,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蔬菜基地负责人叶丽婉介绍,基地主打绿色有机种植,特色水生蔬菜远销广东、海南、上海、香港等地,深受市场欢迎。

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生机盎然、蔬菜连片的高产稳产基地,几年前还是因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差、常年水涝而被撂荒的低产田。

这里曾经历过什么,带来这般华丽蜕变?阿猛村党委书记刘树伙坦言,“水涝地”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认真剖析土地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资金短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引进企业盘活撂荒地,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有效推动农田增值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阿猛镇立足当地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选用适应性更强的水生蔬菜替代传统种植,把撂荒的“水涝地”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发动新寨、绿水塘、石丫 口等村民小组的82户党员户带头完成120亩“水涝地”流转,全力推进特色水生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帮助农户实现土地流转租金、基地务工薪金双收入。

“以前我们自己栽种‘水涝地’,每亩地收入在400元左右。现在发展水生蔬菜种植,我们不仅有地租可以拿,家里人还可以就近务工,收入比之前提高四五倍。”刘树伙高兴地说。在农村党员干部的影响下,阿猛镇400余户农户承包的1000余亩“水涝地”实现全部流转,土地流转的直接收益累计已达120万元,还带动周边村民就地务工300余人,基地每年支付务工工资达1200余万元。

如今,通过采取“企业+基地+村委会+农户”的经营模式,水生蔬菜种植在阿猛镇已逐渐形成规模,还发展出菜心、芥蓝等蔬菜种植900余亩,当地村民收入持续增加,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低效“水涝地”早已变成群众增收的“致富田”。

(云报客户端记者:李丽)

(编辑:吕静 排版:张振飞 二审:侯佑琴 终审:资云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