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讯 近年来,砚山县把杂交玉米制种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兴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整合“菜篮子”育出“金种子”,经过3年发展,全县杂交玉米制种面积从0.69万亩发展到2.98万亩,预计产量750万公斤,产值1.8亿元,以践行“文山之干”的砚山担当,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日,砚山县平远镇的玉米制种基地里遍地金黄,一株株玉米植株整齐排列,黄绿相间的叶子,衬托着金灿灿的玉米果实,十多家玉米制种企业正在观摩机械采收的成效。基地另一头,工人们正将采收的玉米果穗装袋,送往种子加工厂。
而在平远镇种子加工厂里,玉米制种烘干生产线的机器运转声轰鸣,刚被采收回来的玉米果穗堆积如山,工人正将玉米果穗通过输送带运入烘干仓。经过烘干分拣后,这些玉米种子将被包装发往省内各地和贵州、四川、陕西等地。
“我们已经建立起种子选育、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玉米制种产业链,经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品种有36个。”云南省科技特派员、加工厂负责人陈书生一边检查种子烘干情况,一边介绍。
“玉米制种的技术支撑和生产加工是整个产业规模化、市场化的关键环节。”据砚山县种子管理站站长普碧介绍,全县已有云南省农科院玉米遗传育种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砚山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2个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科研基地,并与省州院校专家人才合作成立5个专家工作站,引进2家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企业和20余家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企业,建设了自动化果穗烘干生产线、籽粒加工生产线和冷库等果穗加工仓储设施,共生产品种72个。
砚山县将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积极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的有利契机,以“一县一业”蔬菜产业发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等项目为依托,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充分整合土地、水利、人力等要素保障,通过种业振兴,将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成为产业化程度高、增收效益大的特色产业。
“我们的基地主要以县内规模化蔬菜基地的流转土地为主。”普碧说,全县制种面积中蔬菜基地占2万亩,有7个2000亩以上杂交玉米制种规模化种植基地。一方面,制种企业利用各大蔬菜基地地块集中、工人稳定、空间隔离条件好、水肥管网设施配套齐全、便于机械化操作等优势发展玉米制种,不仅省工、省力、省时,方便管理,还可以保障玉米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蔬菜企业则通过轮种玉米缓解土地连作障碍,在以地养地、培肥地力的同时,再新增一茬玉米制种的收入,实现了制种产业和蔬菜产业的互利共赢。
(砚县委宣传部 砚山县融媒体中心:普文晓 吴继香 李文雄)
(编辑:董飞 排版:李法楠 责编:谢思思 终审:刘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