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当云南网媒新春走基层媒体团来到位于砚山县维摩彝族乡长岭街行政村白沙坡村小组的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访时偶遇砚山县书法家协会一共4人正在这里书写新春对联。他们在正丹纸上快意挥毫,一件件作品即刻呈现,地上晾晒着一地的作品。这些春联很快会被免费赠送给村民。 而在旁边稍宽的屋子里,五六个绣娘正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飞针走线,旁边还有几名妇女站在她们身旁,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我们村有一个76岁的老人,平时没事做,就一门心思做针线活,每天在鞋子上缝制漂亮的花纹,每天收入120元。”2月4日,采访中,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陆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白沙坡村,刺绣是彝家妇女最基本的手艺,她们人人都会刺绣。她们自小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刺绣,身上穿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王陆芬,6岁学习刺绣,13岁便靠缝制穿戴衣物有了经济收入。 据了解,砚山县纸艺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经营民族服饰、旅游文化产品、手工刺绣制品及销售的民族刺绣企业,旗下有砚山县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和砚山县白沙坡刺绣协会。合作社先后生产了彝族扣花刺绣品、壮锦系列刺绣品、壮族包花刺绣品、苗族挑花刺绣品等几大系列。目前,1260个社员中,有彝族、壮族、苗族和汉族的绣娘。 王陆芬介绍,2020年,合作社销售虎头帽、虎头鞋、小白鞋等各种大小订单10多万件,收入580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没读过几年书的村里的妇女凭借勤劳的双手,在农忙之余依靠刺绣手艺获得了理想的收入。 合作社的手工刺绣做工考究,图案精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白沙坡刺绣用线工整厚重,特点是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绣品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楼分明,毛片轻盈,内容涉及花鸟、山水、人物、字画等,这些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技艺精湛,具有观赏性强、资源品位高、收藏价值大等优点。 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在白沙坡传统彝绣的基础上,引进了县内壮、苗族传统刺绣工艺,并在传统刺绣工艺中赋予现代设计概念,将穿着、佩戴的舒适实用性与收藏、纪念的工艺观赏性有机结合,先后生产了彝族扣花刺绣品、壮锦系列刺绣品、壮族包花刺绣品、苗族挑花刺绣品、汉族泡花刺绣品、收藏性刺绣品、民族服饰、绣花鞋帽、绣花手绢等几大系列,深受消费者青睐。2017年彝族刺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合作社的影响,该村于2014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201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七批“云南省省级文明村”,2016年荣获“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荣誉称号,2017年彝族刺绣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 李正兴) (编辑:郭韦 排版:龙俊贤 审核: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