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彝族跳拳,以武演道

发布时间:2022-04-20 17:02:18  

砚山县阿猛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九十九座尖山”“八十八个龙潭”“阿猛十景”之美誉,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彝族“跳拳”是阿猛有名的非遗文化。

阿猛彝族“跳拳”道具有大刀、钉耙、三叉、木棍、红缨枪、双节棍、勾镰、流星锤、标枪、缅刀、狮子头、面具、纸马、弦子、花棒、鼓、镲等,其乐器类道具用于引导队伍和渲染气氛,作为伴奏使用。

彝族“跳拳”队伍均为男性,一般10至30余人不等,表演有游行表演和驻场表演两种形式。游行表演以鼓锣声起为令,以武术大刀一人开路,缅刀一人收尾,大刀与缅刀为单人表演,其余武器均为两人持同一种武器进行对打表演,整个队伍虽然在游行中表演,但井然有序,有条不紊。驻场表演,一般情况下按照游行表演队伍人员顺序开始表演,大刀、钉耙、三叉、木棍、红缨枪、双节棍、勾镰、流星锤、标枪、缅刀分别上场表演。不论是游行表演还是驻场表演,其步法均有马步、弓步、虚步、插步、行步、跟步、跃步、箭步、倒行步、盖步等;形体动作有闪、转、俯、仰、翻、腾、纵、跃等。彝族“跳拳”每招每式,步法灵活、动作流畅、刚柔并济、稳健自如、心神俱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格斗气势。

阿猛彝族“跳拳”,溯源久远,是彝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体育文化遗产,2020年被列入文山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彝族“跳拳”其前身为防卫性民间传统武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在社会和谐稳定的今天,已演变为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彝族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受到各族群众的广泛欢迎。

“以文载道,以武演道,以静修心,以动健身”。“跳拳”表演展现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精神。学习、练习和表演“跳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跳拳”表演还预祝着来年健康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国泰民安。

阿猛彝族村寨,每逢节日盛宴都会表演“跳拳”,各族群众男女衣饰一新,前往观看表演,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已成为各族群众来往交流的重要载体。

(李转杰)

(编辑:徐珺 排版:李法楠 审核:资云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