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会认为,瞭望塔无异于观景台,矗立在山之巅,几乎无人踏足,可是,有人却要忍耐无尽的孤独和寂寞日夜值守在那里。那一个个瞭望塔里的守望者,就是森林防火的“前沿阵地”。有这样一对父子,十多年来,他们坚守一座海拔1600米的瞭望塔,父亲退岗,儿子接班,独守在渺无人烟的深山,用实际行动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便是砚山诸葛山瞭望塔的瞭望员梁文康、梁绍德父子。 今年60岁的梁文康是砚山诸葛山瞭望塔的瞭望员,有着30多年党龄的他,为了响应组织号召,2005年从村小组长退位后,老梁就上山成为一名瞭望员。每天他的工作就是爬上十多米高的瞭望塔,用望远镜密切监视四周山林的动向,及时通过电波把信息传回到防火指挥部。 “204呼叫,204呼叫,现在一切都是正常的。目前,没有发现火情。”梁文康说,在防火期间,24小时都要值班,随时都在观测,能看得见的,不管远近只要发现火情,都要向防火指挥部报告。 2005年至今,梁文康已经在这片山林整整坚守了16个年头。采访中,梁文康清楚记得,当年刚上山时,家人不放心他一个人住在瞭望塔里,就叫20岁的儿子梁绍德随父亲一道上山做伴,父子俩在巡山中,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难当都有一个照应。数十个春秋轮回,大山深处留下了父子俩的脚印,山里的一草一木他们再熟悉不过。 “父亲一直在这里守着,有10多年了,我20岁左右就跟着他在这里,受他的熏陶和鼓舞,守护好这片森林。”如今儿子梁绍德已经36岁,对于在诸葛山瞭望塔16年的坚守,梁绍德感慨万千。 一座位于深山的瞭望塔、一张简陋的办公桌、一部陈旧的无线电台,就是父子俩工作的全部。数十年里,他们常年与青山为伴,忍受了更多的枯燥乏味、寂寞冷清。采访中,梁文康说,刚开始上山,只见一座连着一座的青山,一眼望不到边。日子特艰苦,十天半个月不能洗澡,喝水都不能大口喝。但为了兑现对组织的承诺,他坚持着,并慢慢学着观察和判断火情。有好几次,看着刚要烧起来的火因为被他及时发现,通知防火队员来扑灭,避免了发生大的火情。慢慢地,梁文康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片大山。每天起来,看着郁郁葱葱的山林,并用树叶自制乐器,在山林中孤独的演奏。 巡山经常要巡四五公里,有人乱砍滥伐,都要去制止,防火和护林都要负责。从12月1号到6月30号是防火戒严期,24小时都要值班,家里有什么事情梁文康就和儿子换着值班,瞭望塔随时都要有人在,基本上在防火期间,家里的事都顾不上。 “像看护自家菜园子一样,守望这片大森林。”这是梁文康经常挂在嘴边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一晃16年过去了,梁绍德谨记父亲教诲,先熟悉周围山形山貌山势沟系河流,与地图上一一吻合上,用罗盘找正北确定远中近参照物,遇到突发火情时,让扑火队伍少走冤枉道,快速抵达、快速扑灭。 16年瞭望员的工作经历,步入花甲之年的梁文康,已经把这项工作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他说,现在已经习惯瞭望员的生活,一天不上塔,会觉得空落落,总不放心,怕出现火情,烧了林子。“以后哪怕是退休了,只要领导同意,我还能爬上塔,我还要当瞭望员,守着这片林子。”梁文康话语不多,却字字千斤。 风沐雨时,青丝变白发。这就是朴实无华的瞭望员梁文康父子,即平凡又伟大,即普通又特殊。他们拿着并不丰厚的工资,没有特殊的待遇,他们舍弃了亲人家庭,奉献了岁月年华。如果要想寻找他们所做这一切的根源,那就是,共产党员心中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大山一种永恒的眷恋,以及内心深处那一抹永远的绿色情缘。 (砚山融媒体记者:黄龙菊) (编辑:李云淑 排版:龙俊贤 审核: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