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此处不想流,人到此处不想走。银线穿引田畴绿,田水丰村石丫口!”这是砚山县阿猛镇石丫口村群众自编自唱的一首童谣。自砚山县入选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以来,石丫口村群众凝心聚力,共绘“水美乡村”新画卷。
银线穿引田畴绿 王永达 摄
“最大的感受就是水变清了,路变宽了,饭后出来唱歌跳舞的村民也多了!”说起村子的变化,石丫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侬朝旺一脸自豪。
田水丰村石丫口 梁思雯 摄
石丫口是一个典型的壮族村寨,村庄环山抱水,周围山林茂密、四季常青,清澈见底的山泉沿村而过,良田美池桑竹静卧村中,就像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石丫口村虽然山清水秀,但较为薄弱的基础设施成了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第一道“难题”。为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村庄生产生活面貌,侬朝旺与全村22名党员商议建设“水美乡村”,并带领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
群众积极参与河道整治 高天车 摄
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后,大家说干就干。“村里有许多做工程的‘手艺人’,污水管网怎么铺、怎么清理河道,大伙儿都‘门儿清’!”回想起热火朝天的修建往事,侬朝旺十分感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资金不够,党员干部垫资、群众集资近200万元,村中深水潭旁的功德碑上详细记录着每一笔捐款;人手不够,村党支部发动全村285户村民投工投劳,环村的一公里樱花大道仅用1天就全部完成移栽;学校里的老师义务帮忙美化村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清晰醒目,屋舍墙面都画上了壮乡墙画;群众积极行动,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收拾得干净整洁,不少农户种起了花草。
“咱们村变美了,大家的素质也提升了,看着周围的环境那么美,再也没有人乱丢垃圾了。”走在美丽整洁的河道上,高天美的心情愈加舒畅。
群众自筹4万余元修缮的深水潭 梁思雯 摄
让村庄美起来只是第一步,还要让村民富起来。在石丫口村的水培蔬菜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西洋菜和水芹菜在流动的泉水中茂盛生长,就像“银线穿引田畴绿”。石丫口村党支部立足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向阿猛镇党委、政府申请,采取“企业+基地+党支部+农户”的模式,引入企业发展水培蔬菜,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务工,每年助农增收160万余元。
石丫口村水培蔬菜基地 梁思雯 摄
“我们还要利用我们村的好山好水,发展种植、养殖业,开发乡村旅游,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群众富起来!”说起未来的发展,侬朝旺满怀信心。
(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
(编辑:冯鹤 排版:向传帅 责编:郭韦 终审:资云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