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讯 经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今年,砚山县彝族刺绣入选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至此,全县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达到5个,分别是彝族弦子舞、壮族棒棒灯、草人舞、弦子制作技艺、彝族刺绣。
维摩彝族乡长岭街村委会白沙坡村是砚山彝族刺绣的代表村寨。自古以来,该村的少数民族妇女就以人美手巧而闻名,手工刺绣做工考究,图案精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白沙坡刺绣用线工整厚重,特点是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绣品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楼分明,毛片轻盈,内容涉及花鸟、山水、人物、字画等,这些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技艺精湛,具有观赏性强、资源品位高、收藏价值大等优点。
近年来,为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砚山县按照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思路,倾力打造“砚山民族刺绣”品牌,在宣传发动、强化培训、搞好服务、市场推介、招商引资等方面下功夫,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白沙坡村成立了刺绣协会和民族民间刺绣培训学校。协会根据市场需求,在白沙坡传统彝绣的基础上,引进了县内壮、苗族传统刺绣工艺,并在传统刺绣工艺中赋予现代设计概念,将穿着、佩戴的舒适实用性与收藏、纪念的工艺观赏性有机结合,先后生产了彝族扣花刺绣品、壮锦系列刺绣品、壮族包花刺绣品、苗族挑花刺绣品、汉族泡花刺绣品、收藏性刺绣品、民族服饰、绣花鞋帽、绣花手绢等几大系列,深受消费者青睐。通过努力,白沙坡民族刺绣产业初具规模,协会已培训各民族手艺精湛的绣娘200多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大中城市,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4年,白沙坡村获评“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称号,201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七批云南省省级文明村,2016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
(砚宣)
(编辑:侯佑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