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七乡大地

发布时间:2022-03-15 16:44:37  

砚山县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自2016年以来,砚山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县级领跑、平远突破、全域覆盖”,传承创新“六用工作法”,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引导各族人民心连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环境,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砚山篇章。

培根铸魂,铸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三大基石”

思想基石进一步铸牢。发挥砚山红色资源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国革命先驱王有德、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有着“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军人血性的革命烈士王建川的故事在砚山大地广为传诵。“王有德故居-维摩白沙坡刺绣-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被收纳为云南省党史学习教育体验线路。每年举办群众性民族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架起民族文化传承桥梁。壮族民歌传承兴趣小组(冒哨钦侬组合)的原创歌曲《楞跌骆》获得国家音乐版权注册证书,发布当天,抖音平台点击率高达6.8万人次。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维摩彝族乡黑鱼洞村民族广场、民族文化传习所开启民族特色文旅之路。阿舍彝族乡“彝家弦子壮家造”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典型。壮族《棒棒灯》、彝族《弦子舞》、彝族刺绣已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各族干部、群众自觉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呈现百花齐放、花开并蒂的生动画面。

社会基石进一步铸牢。民族团结教育有花有果,“嵌入式+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场景化”“一式四化”宣传教育工作模式有效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从县城区到农村,从高速公路到分布各个重要位置的电子屏幕,抬头可见民族团结进步的标语和口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和落实“第一议题”的重要内容。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全县137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成为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石榴园”,学校成为重塑一代新人的重要阵地。率先实施砚山县青少年寒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计划”,组织各族优秀青少年代表、教师代表参与游学活动。各族青少年积极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讲者”“科普+民族团结”成为砚山县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围绕产业强镇,稼依镇各族商业精英“稼依商会”擦亮全国第二大、西南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品牌,大稼依社区成为践行“两个共同”典范。中国石化加油站炭房停车区站积极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实现全覆盖。在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尤其是疫情防控过程中,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空前巩固。

阵地基石进一步铸牢。充分发挥集教育、参观、学习为一体的“砚山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基地”和王有德故居、“阿猛会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教育基地(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场和文明实践中心等120余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构建“1+N”矩阵,围绕“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陆续推出“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惠民演出、“科普大篷车+民族团结”等20余个子项目。全国劳动模范陆云、马竹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太学、卢安魁,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省“百名好支书”刘仙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平远镇田心村等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代言人”,多种形式“小切口”“大视野”讲好砚山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形成了人人讲民族团结的好、人人重民族团结的情、人人做民族团结的事的良好氛围。

凝心聚力,用“三把金钥匙”开启各族群众“幸福之门”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增强群众获得感。2018年率先在全州脱贫摘帽,迈出了历史性跨越的一大步。落实“四个不摘”,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平远镇率先进入5G时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突破,健康砚山促进县创建通过省级验收。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提升群众幸福感。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和全省“一县一业”(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亮点频显。阿舍彝族乡建成3.3万亩苹果基地,为上千户各族农户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稼依镇组建3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砚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基地,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农业产业强镇。维摩彝族乡发挥集镇商贸优势走活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盘棋”,吸引了一批在外打工懂技术、善经营、有门路的各民族青年回乡创业。阿舍乡斗南村党员王自福带领各族群众成立砚山县清香玫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种植30亩玫瑰,从“网购达人”成为“网络销售达人”。

蝶变跃升的工业经济增强群众“期望值”。“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云南宏泰公司年产203万吨绿色水电铝、云南创新公司年产品120万吨铝合金一期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64.8亿元增至95亿元。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重要“窗口”平远地区以总投资161.1亿元的各类项目为支撑,将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三个示范区”。春节刚过,在砚山工业园区云南美泰玩具有限公司厂区内,2000余名各族员工热火朝天进行生产,该企业每年支付员工薪资6500余万元,年内预计员工增至5000人左右。“十四五”开局之年,砚山县有效克服疫情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交出了一份稳健答卷。

依法治县,多领域全方位创新基层社会“三大治理”

“一核五治五化”共建安定和谐幸福家园。坚持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创建和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突出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一核心,形成“网格+综治”“法治+调解”“服务+实践”等“三道加法”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构建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基层现代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县乡村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实战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培育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蚌峨乡六掌村、走进央视的者腊乡那夺村、用“小公约”管好“大家庭”的稼依镇大稼依社区、“美丽宜居清风随行”的江那镇书院社区、以“七乡好支部”闻名的蚌峨乡凹掌村等一批基层治理先进典型,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砚山提供了多元化路径和经验做法。

全面依法治县为创建注入最鲜活的力量。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九进”活动。在完善县乡村(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栏、法治宣传橱窗、法治文化墙等基础法治宣传阵地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抖音、微信的传播优势,“点线面”提升基层法治化水平,使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障,公平正义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强基石。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取得重大突破。以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为重要抓手,开展主题普法活动,宣传《宪法》《民法典》《宗教事务条例》等,培育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坚持中国化方向,推进法治化治理。建立健全处级领导挂包联系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制度、联系宗教工作任务重的村(社)和宗教活动场所制度。多年来,全县未出现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重大事件。命名国家级“和谐寺观教堂”2所、省级5所、州级12所。

砚山县不为“创建”而“创建”,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七乡大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符合砚山实际的民族团结之路。2005年,砚山县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先后有2个单位、274个集体、3名个人分别荣获国家和省、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先进个人)称号。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新起点上,砚山县委、县政府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始终把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文山之干”革命性举措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前列,以全县各族人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指数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彭显波 莫献超 李兴伟 马睿)

(编辑:刘梅 排版:尹颖 审核:资云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