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聪自2007年到民族宗教部门工作以来,他始终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理念,勤勤恳恳践行、促进、守护着民族团结进步。“我是一名民族宗教干部,但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这是我的使命。”他用了15年的时间来践行诺言,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促进全州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不懈努力奋斗。
在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上冲锋在前
马应聪长期从事民族宗教工作,熟悉掌握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2019年以来,先后深入边远民族村寨、宗教重点地区等宣讲民族宗教理论政策63场,把党的民族政策传播到各村各寨、田间地头和各族干部群众,当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传声筒”“宣传员”,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宗教工作经验。在少数民族聚居村危房改造工作中,马应聪主动作为、冲在一线,切实克服群众一时难以理解支持、资金筹措困难和进度缓慢等困难,带着工作专班驻扎在工作一线,深入分析研判,制定“一村一方案、一户一措施”,利用每天村民劳作回家的时间,一家一户耐心地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做工作,把每一户群众都当做家里人,既讲政策、也交流思想、更加深友谊,切实扭转了以往进不去门、见不着人的局面,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141户崭新的房子完成改造的同时,也赢得了141家“亲戚”的点赞。
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上心系群众
文山州有11个世居民族,民族宗教工作是大事中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文山人,马应聪心中装的是群众、念的是群众,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就是最光荣的使命、最神圣的职责。无论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他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实干争得各族群众的好日子、用真心赢得各族群众的真感情。无论是汉族村寨,还是其他10个世居少数民族村寨,他的足迹遍布各民族村寨,先后积极争取实施了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等惠民工程,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益群众达3.1万户12.3万人。同时,坚持每月开展1次走访,与基层各族干部群众、宗教代表人士、民族人士等交心谈心,耐心讲解、认真倾听、用心交流,十几本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浓浓的民族情谊。
面对文山州长期以来存在的瑶族山瑶、苗族偏苗和彝族僰人、花倮4个少数民族支系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等难题,马应聪用一年时间跑遍全州4个少数民族支系共263个村寨,用足迹丈量每一个村庄、用真情感动每一户群众,牵头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并积极汇报、争取支持,成功争取4个少数民族支系专项扶持项目落地,3553户16882人与全国全省全州如期同步脱贫,达成了穷日子一去不返、好日子长长久久的夙愿。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上勇挑重担
2019年,文山州正举全州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为民族宗教部门的主要领导,马应聪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六用六促进”工作法和“123456”模式,从增进民生、宣传教育、典型引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着手,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其间,马应聪把每一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分秒必争补齐短板,为文山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作出应有贡献,推动文山的创建工作成为受省级高度肯定与认可的文山经验、文山模式,本人撰写的《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与经验》《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5篇调研报告先后在省级获奖。
在推进民族宗教工作上忘我实干
2021年12月,州委民族团结工作队成立,并进驻砚山县平远片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攻坚工作。马应聪担任工作队常务副队长与78名队员进驻平远。从进驻的第一天起,马应聪就与工作队员一起,从白天奋战到黑夜,牵头召开研判会议、专题会议数十次,脑子里装的全都是工作,并与各工作组深入一线,面对面与群众讲政策、听意见、做工作。由于艰巨的任务、巨大的压力和长期高强度工作,让原本就患有糖尿病的马应聪病情一次次加重,但因为正处于攻坚任务冲刺的最关键时刻,马应聪咬着牙坚守在一线。通过工作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要求四个月完成的政治任务。现在,文山州委、州政府提出要把平远片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区。马应聪通过治疗,病情有所缓解后,现又毅然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因工作成绩突出,2022年1月,马应聪同志被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记二等功。
(来源:州委组织部)
(编辑:陈慧 排版:张振飞 审核:李云淑)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