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担当绿水青山使命

发布时间:2022-12-20 16:36:40  

近年来,砚山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党建引领、防污治污和发展绿色经济,全面保护、全面治理、全域提升砚山的绿水青山、好山好水,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现 “荒山变绿,绿山成金”的美丽嬗变,奋力闯出一条喀斯特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绿色崛起之路。

党建引领打造惠民生态

全县坚持党建引领,以“四级书记”带头抓,深入推进“绿美砚山”建设、“森林砚山”建设,实施千里绿道、万里花带和“一人十树”“一村万树”工程。全面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盘活“村、社、户”林地和人力资源,建设国家石漠公园1个,建成省级森林乡村10个,引进林产业企业50余家,培育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63个。通过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积极推广林下复合经营模式、森林康养旅游、打造国家石漠化公园,探索“立体化治理”“核桃+药材+牛羊”“科研+企业+农户”等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35.59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377.19平方公里,实现石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农户通过与公司、合作社抱团发展,累计获得林产业地租收入875万元,务工收入142万元,入股分红收入170.28万元,参与林果基地建设农户户均增收2400元,2021年林业总产值达11.52亿元,土地盖上了“绿被子”,百姓端上了“生态碗”,全县发展绿色循环可持续经济理念蔚然成风。

防污治污建设宜居家园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1年,县域地表水水质、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为100%;县城空气环境优良率达98.6%;功能区噪声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医疗废物全部集中处置;在全州率先探索出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让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建成全州首家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处理实现 “填埋”到“绿色焚烧”循环利用;突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123.7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14.20%,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加强农业农村面源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0.64。

三大产业产出绿色经济

做精生态农业。砚山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做特做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造“砚菜”品牌、“绿色产业名片”,健全蔬菜生产标准体系和规范,按绿色食品规程实行质量控制、质量追溯,打造优质农产品,培育形成了商品蔬菜、特色水果、马铃薯、蓝莓等集产、供、销于一体的高原特色现代绿色农业产业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供给基地,2021年全县专门从事商品蔬菜种植经营主体294家,农业产值超过17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4亿元。

做强生态工业。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强化环境监管、节能减排,按世界一流标准建设世界先进的绿色铝生产基地,引进在节能降碳和清洁生产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入驻,着力把绿色铝创新产业园打造成全省“绿色能源牌”的新亮点、工业化的新标杆和全省绿色制造的示范园,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重大突破,2021年铝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03亿元。

做好生态旅游。突出砚山特色,着力打造康体医疗、生态养生、文化养生等康体养生旅游产品,促进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充分展示砚山“四张文化名片”,大力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加快高品位果蔬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打造砚山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6个,2021年接待游客497.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

2021年,砚山县地区生产总值201.2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8.7:33.1:4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66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71元。

(严玉璇)

(编辑:刘梅 排版:尹颖 二审:李云淑 终审:资云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